福建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形容其独特的土地和农业特性,也造就了其山地果树的发展。福建年均温高,加上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季节和区域分配不均,且7-9月是台风季,在农业种植上的天然环境并非理想。
但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对于经济作物,尤其是山区果树的发展十分重视。2017年出台的“果树种植业工作要点”,即部署强化技术指导、优化品种、生态栽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等符合国家政策的行动方案。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关爱,许多区域也都表现抢眼。素有“八闽佳果”的称誉,属蔷薇科李属的福建省的特色珍贵果品㮈(别名㮈李、桃形李等),以宁德、三明的产区最大。福清市枇杷品种,通过精心扩张规模、提升品质,已打开新局面。2016年,三明市在发展水果产业较快,投产果树面积达到7万公顷,种植区域集中度提高。2017年4月,福建农林大学和其团队首次公布了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数据库,象征热带果树的基因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因此,可见福建对经作的科研、民间的经研发和投入是十分重视的。
一、问题与挑战
虽然福建整体种植前景较乐观,但当下仍有很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根据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的调查,针对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3个沿海城市及龙岩市、三明市、建阳县3个内陆山区市、县的郊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情况表明, 由于工业化的结果,调查区耕地土壤0-20公分土层重金属元素铜、锌、镉、镍、铅、汞、鉮的平均含量,分别比对照土壤高出0.2-1.9倍。另外,耕地化肥与农药用量的逐年增加, 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从历史数据来看,福建全省1955年化肥总施用量88000 t, 耕地平均仅使用4 kg/亩,到了1970年达到557200t , 平均施肥28.4 kg/亩。1994年化肥施用量已上升到55.88 kg/亩,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33 kg/亩。为此,合理增施化肥,是很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由于地形和土壤关系,1985年来, 土壤磷素亏缺严重, 缺亏率为41.95%,目前虽注重了施肥的平衡, 但到1993年底磷素仍亏缺24.24 %。也因为补磷过度的原因,土壤元素的平衡严重失调。再者,农用地膜也是福建地区重要的污染源。研究表明,耕地中耕层农膜残留量高达3 kg/亩以上, 连续覆膜3年, 则有9 kg/亩的地膜埋入土层,降低耕层透气性, 防碍土壤水分输送, 影响作物减产。